融合的作文15篇

广博集 人气:3.03W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融合的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融合的作文15篇

融合的作文1

自然万物于心,合四海为家之情——题记三月的雾霭隐隐地冲破了冬季坚如磐石的寒冷,我站在十八楼的窗前,窗外却是一幢幢毫无生气的高楼大厦。只能不断地吟诵着苏词“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归时,绿水人家绕”类的句子来慰藉自己的复杂的内心。我睁大眼睛,极力远眺,却怎么也找不到那记忆中天地融合的地方。想起刚才那个低沉的男音:“世博会给我们展示了科技与艺术的融合,民族与民族的融合,它是一个……” “姐姐,融合是什么意思?”幼小的`妹妹仰起头好奇地问我。面对这样的一个问题,我竟然有些无力。

难道我的答案只是人类科技与艺术,领域与领域,民族与民族,价值观与价值观的互相交融?还是描绘我内心深处深深烙印着的那幅画面?不由地又想起我一直热爱的那位老人奥尔多?利奥波德。老人静静地坐在午后的康斯威星的沙乡农场里,金色而神圣的阳光从树叶子的缝隙中透过,静谧均匀地洒在他的肩上,胡须上。仿佛听到了色彩斑斓的鸟儿们在树林中的召唤,舞出欢快的旋律,吟诵着自然。好像他已完全与自然成了共同体。他的双眸充满着暖暖的爱意,用目光抚摸着他眼中的一草一石,用父亲般的爱轻轻地召唤着人们对土地,对自然的尊敬。

可现在的我们又有多少人理解那种将自己与自然深深融合的心境,人与自然万物是共同体的思想?我们习惯了独立,是不是就忘记了一颗宽博的心;我们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是不是就忘记了在茫茫土地之间,我们不过“似毫末之在马体,稊米之在大仓”;我们习惯了与同类的种种融合,是不是就忘记了养育我们,给予我们养分的大地母亲;我们习惯了爱人,是不是就忘记了爱天地之物,谓之物者数万……曾经的绿洲,化作今朝汪洋的沙土,曾经的河流已为大地干涸的眼眶。我们的视觉与听觉被杂论无章的娱乐而麻痹死亡,我们的心感受不了“沾衣欲湿杏花雨”的美好,春风扑面的湿润,我们的耳朵听不到“润物细无声”“人闲桂花落”的细微。

我们的身心愈趋封闭,我们对万物充耳不闻时,这个世界何谈融合?春天来了,可我们内心的寒冷何时才能被驱赶?“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我轻轻地吟道。心中响起了三毛的一首诗:每一个人心中有一亩田,用来中什么,种桃,种李,种春风。蓦地,我好想又听到了大雁的呼唤,我等不及了,奶奶家的梨树该开花了吧……

融合的作文2

人与人之间是交流熟识;城与城之间是文明进步;而心与心之间是融合新生!

世界在发展、人类在进步。千百年来,人们从未停止融合的脚步,从前这样、现在已久、我想未来也不会改变。从春秋时期的孔丘游说各国再到后来的辛亥革命,以致现在的世界博览会,期间有着无数的事例来证明融合的重要性。

对于外来的新生事物,,我们从不会拒绝,毕竟那是个人、甚至是我们身处的城市的一个新生动力,那会使我们成长,使城市发展,使世界壮大。

时间如白驹过隙,回首往昔,那人如潮水般的世博会排队场景依旧清晰。在那个夏季,我们兴致高涨地在馆外等了3个小时,我们不喊累、不嫌热,原因是什么?为了看热闹吗?那你就大错特错了。作为一名学生,我来吸取知识;作为一名公民,我来学习大千世界。在这个多彩的世界上,我们所未知的有许多,我们所不知的也有许多。倘若我们不看、不学,又怎么能去发现?又何谈丰富自己,使社会进步?

我们可能还无法认清这个世界的变化速度之快,这个快并非是时间上的24小时过一天,而是不断涌出的新生事物,可能前一秒还是山青水绿,下一秒则会是水枯石烂,正如汶川地震、利比亚战乱、占领华尔街。可能这是负面的,但你有否想过汶川灾后却得到了各地的援助,如今的汶川是个重拾美丽的地方,它融入了各地的特色、文化。融合并非一朝一夕,也并非是长久古老,它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每时每刻。

匆匆的一个月学习生活,不知不觉过去了。还依稀记得我们在烈日下唱军歌。而最为难忘的却是人与人之间的融合。我们班与他班拼宿舍,而最后融合出了一个新集体——“2104”。我们人不多,却也互相熟知。可能只是从今以后的一起共进午餐、可能只是运动会上的助威呐喊,但这不够吗?我们互相交流,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谈着我们的过去、现在与将来。可能不是真实而实际的,但也可谓心与心的坦诚相待。这正是融合的结晶,不是吗?

你无法质疑融合,因为你身处一个被融合的大家庭,而你也在潜移默化的`被融合着。可能融合的力量并非足够强大让你有感而发,但是它的确影响了你我他。不然我们的只是从何而来,我们的社会如何进步。

从人到世界,再从世界到人,我们的成长伴随着无数的融合,而世界的变化也承载了太多的融合!

融合的作文3

漆黑的教室,唯一亮着的是你头顶上那束光,潺潺的水声,悠扬的乐声,每一个音符都恰当好处地融入你诉说故事时真实的声音中。这便是我们一人一故事剧场排练的过程。

一人一故事剧场由一个法国人于1975年创造,是一种即兴演出的方式。观众上台来分享、诉说他的故事,演员即兴将这个故事呈现在舞台上,是一种高难度又难得地接触心灵的表演形式。在这间不大的教室里,我们十来个人开始演习演出当天的场景。

人数并不多,但是足矣。老师说要让观众能够上台来分享他们的故事,首先要让他们融合进这个环境。而将他们的故事呈现出来的我们更要用心灵去倾听、去感受诉说者的心境。一个能引起观众共鸣的小品必定是真实的,无论长短。也就是说只有用心灵去融入心灵才能碰撞出火花。也只有这样,才能在一个又一个故事后让观众放下戒备,彻底地将心融合进这个环境。

我们开始尝试,一部分人作观众,一部分人作演员。一开始,即使是我们这些经常在舞台上“抛头露面”的人也很难在这么多人的面前将自己最真实的情感诉说出来。所以每次,都是主持人点到谁的名字谁就上台讲故事,而那些演员在听完故事后通常都得讨论上2~3分钟后再演出。

这段时间里,我们就只能干坐着等。就这样,直到第三个故事,演员在台上哭了,这一幕深深触动了我们,渐渐地我们开始主动地走上去讲那些虽然平常却能触动我们心灵的故事。

事后,我们问那个演员,怎么会哭,回答是“因为我也……”这时的我才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什么是“感同身受”,也明白了融合需要一个过程。在这短短的3个小时里,我从初认识一人一故事剧场到理解一人一故事剧场,到参与一人一故事剧场,实在是一个极短的'过程。我觉得一人一故事剧场只是借助戏剧这种方式来帮助人们大声讲出他们平时不敢讲出的情感,是一种最本真的状态。

放松心灵,放下武装,在柔和的乐声中平静地叙述。虽然周围什么也看不见,但你知道周围有十几个虔诚的心灵在认真地倾听,然后所有的一切都融合在了一起。他是用生命去碰撞生命,即使不知道周围的人是谁,彼此的思想、情感依然能在相对陌生的环境中自然地融合。现在,融合是世界发展的趋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但是正如一人一故事剧场所体现的那样,只要我们每一个人能勇敢地面对自己,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对待生活,真诚的交流,那么一切就会变得越来越美好!教室依然漆黑,头顶上的那束光依然柔和得照亮了那一角,所有的声音此时此刻却是如此协调、动听。我想,这便是融合所带来的美好吧!

融合的作文4

没有哪个词能比“融合”二字更准确、贴切而不失偏颇地描述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的变化了。

全球化的进程已风风火火地运作了逾百年,频繁的交流不断地给人类文明注入新鲜血液和活力,为各领域既有成果的夯实和再创新带来了可能。电影大亨卡梅隆说,“全球化将人的视界缩小,聚焦与回顾又将人的眼球放大。”于是在过去的那些日子里,我们看到:

生物和化学真正实现了“不分家”,科学家正在“生化”这片孕育无数可能的沃土上耕耘,并且不断有所斩获与突破;

文学跟数理似是“八杆子打不到一块儿”的冤家对头,可数学家竟用算法与统计无懈可击地给一场持续半个世纪的“红学”难题的争论画上了句号;

艺术、文化更是随处播种,随处开花。如今,凡所到之处,遍地都有西部的摇滚、欧美的蓝调,还有中国的民乐。再小再破落的村镇,也总会有那么三两处异域风情的教堂、寺庙。

没错,“融合”向世人彰显了它独领风骚的魅力。它迈着轻盈的步伐,就这样在潜移默化间,推动者我们文明的进步,悄悄改变了每一个个体。“融合”是具有时代性的理念,我们身处的21世纪需要越来越多“融合”的实现。

提倡融合,先讲究的是宽容的精神基础。它是“厚德载物”的彼此尊重;是蔡元培先生的海纳百川,“兼容并包”;是毛主席高呼“闭塞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的开放观念,亦是邓小平“走出去引进来”的全球视野。美国昔时的种族歧视一度危及亡国,而今却有黑人总统执政,不失为价值取向之“融合”的'佳话。再谈我国的民族政策,力图实现民族和谐、相与为一,同样是对“融合”至上的向往。

融合,又是一种互补的姿态,一种求同存异的方法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如果能够优劣互补,形成合力,便能化戾气为祥和,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了。袁隆平将高产水稻和高质水稻杂交,得到了能养活数十亿中国人的口粮,这无疑是融合的妙不可言;一国两制的方针,让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携手并肩,在五星红旗下熠熠生辉,又何尝不是融合的巧夺天工?

但无论怎样,“融合”的是非终究还要等待实践的考量,一切都该化归本质辩证地看待。一体化往往是融合鲜明的旗帜,弗里德曼认为,世界正在变得平坦,这意味着融合让文明前进的步伐空前的整齐。融合虽已是大势所趋,却切忌过犹不及。融合不是盲目的生搬硬套,不是千篇一律的复刻品。唯有保留自我本色风采,适当地缀以个性,进退之间找到微妙的平衡点,方才恰到好处。

在“融合”的主旋律声中,这个世界依然在悄无声息地变化着。没有谁可以阻挡这个趋势而倒行逆施。学会融合,融入这个恒变不居、和谐统一的世界里去。成全它,也让它成全你,为你我乃至人类文明的前程铺上一条康庄大道。

融合的作文5

还记得那些弄堂里的故事吗?上海的弄堂也是上海的一大特色,但随着一座座高楼大厦的建立,真正能称之为弄堂的事物也渐渐消失。只是曾经住在弄堂里的人还在,那些人也搬进了高楼将那些文化融进了钢筋水泥的世界。

我还记得住在桃源坊的那段时日。“桃源坊”是一条弄堂,也有好几百年的历史。那时间,整条弄堂里门对门,窗对窗哪家里住着哪些人都清楚的很。晚上时,一栋楼里,一家人起了油锅,上下楼层的'都能闻见。又是两家人家在一个厨房里烧饭,许多瓶瓶罐罐的混淆着放在一起,不必区分这瓶醋是哪家的,那瓶油又是哪家的。或许因为一条弄堂的人都像一家人。没有血缘的羁绊,也拉不开坦诚相见的邻里情。

至今想起来,仍是对那种时光想念的很。它被我放在记忆中,然而却仿佛不能再现了。后来我们搬离了那里。在离开的那天,我看着来来往往的陌生面孔,看着慢慢关上的窗户,挥了挥手。我一位再也看不见它们了。

搬进了高楼间,心间那一块空地似乎不能弥补。我曾认为或许永远的。它将空在那儿。

直到那一天,我在家中练习着钢琴,门却忘了关,叮咚的声音传了开去,在风中轻轻的飘扬,着陆在邻家一位小妹妹的耳朵里。等我一曲奏罢,稀拉的掌声引得我回过头去看。那妹妹瞪着一双善良的眼睛从门外望着我,一会儿眼骨碌一转有看向钢琴。那兴趣盎然的样子让我毫不犹豫的打开了门请她进来。那一个下午。她和我玩了很长时间,离开时,似乎是下定了决心要学琴,也是那一天我的心被填满了。隔了两日,她带着她爸爸来到我家,和我妈妈聊了许多关于钢琴的事儿。再后来?在又来我和她们家便熟络了起来。

原来要让曾经美好的邻里情回来是如此的容易,只要打开了那扇门,就有的时光就会融入新的时光,人在心在,文化间就会渗透打破那层冰冷的玻璃。

因为这件事,我开始放眼观察那曾经一位再也不会有的细节。每次看见那对父女,我都要挥一挥手,笑一笑,仿佛是在庆祝与它的重逢。那一扇们便再也斩不断那些邻里情。

其实融合已然成为一种驱使,但它仍是离不开人,脱离了人又谈何融合,没有了记忆,没有生机的文化永远跟不上时代的脚步,只要人在,即使时过境迁,那些旧文化,包括弄堂文化,亦或是那种邻里情就会改变它的模样,融入新的文化, 然后在跟随着人类的步伐进前,等待下一次的改变。

融合的作文6

融合,从浅层意义来说,可以是物质与物质之间的结合,可以发挥物质本身以外的更多作用。但更多的,是指精神或灵魂之的共通和升华,而这样所产生的力量又究竟有多大?从某种程度上说,贝多芬是一个很可悲的人,他既没有平凡人都拥有的眼睛,也没有能够聆听美妙声音的耳朵,他看不见,也听不见。他更没有富裕的生活,事实上他一路走来都是穷困潦倒伴随着他。

但他又是一个非常幸运的人,他能够将自己热爱音乐的最高尚的灵魂和艺术紧紧地融合在了一起,而平凡的人却是不能够做到的。基于这种力量的支撑,他从没有过放弃,一生都只为音乐艺术而努力着,奋斗着。无论是《命运交响曲》亦或是《月光奏鸣曲》,我们都可以听到,听懂他对音乐的满腔热爱和他在艺术领域极高的造诣。他的作品流传至今,他的名字会永远被世人所铭记。而他自己,也光荣地成为了艺术道路上一块坚实的里程碑。融合的力量,就是摒弃物质与肉体,使真正的热爱艺术的灵魂得到升华,得到永生。她,是一个很聪明的女人,因为她是唯一一个得到两次诺贝尔奖的人。她,是一个很美丽的女人。有多少贵族子弟为之倾倒。

她,又是一个不拘一格的女人。她把得到的奖牌给孩子当玩具玩,贵族子弟对她的青睐她却不屑一顾。是的,这个独特的女人便是居里夫人。世间如此之多的荣耀与人人都想要得到的美貌她都拥有,但是她义无反顾地放弃了,她一心投入到自己那片科学的小天地中,探索着,挖掘着。化学具有放射性物质的冶炼侵蚀了她的双手,憔悴了她的容颜,但她也从未放弃过,所以她成功了。她之所以成功,因为她没有被世俗的一切所羁绊,包括世俗的压力,和亲人离世的悲痛,她的坚强中透着自信的美丽。但她更成功的,是将自己最美丽的灵魂与科学结合在了一起,使之更理性,更加别具一格,实为世间美丽所不能堪比的。因为她懂得,暂时的.荣誉不可能永远存在,吸引人的美貌也不可能青春永驻,只有将其融合进灵魂里,才能得到永存。

融合的力量,就是让真正的美丽使之坚强,使之永恒。人的精神与灵魂在融合,人与人之间在融合,民族与民族之间在融合,世界之中都在融合。所有的一切在融合,都只为营造出那一片真正光辉,理性,绚烂多彩的精神世界,只属于那些拥有精神,拥有高尚灵魂的人,脱离物质,远离喧嚣,不断升华。而那些只想着眼前的物质,为物质所困的人只能永远渺小地站在一旁,哀叹着命运的不公,自欺欺人罢了。

融合的作文7

无数个春秋分崩离析,卷起遮天尘埃,我们的生命轨迹就在其中飘散,落下,或是相遇,或是交叉而过,或是融为一体… ——题记

我们的生活就是一个繁杂的调色盘,不同的颜色,不同的色调,在时之洪流中互相调和,侵蚀或冲淡。是繁与简的融合;是陈旧古风与新兴风潮的融合;是繁花浓色与岁寒清韵的融合…在经历五千年风雨的神州大地,各种事物的更替,交融随处可见。

(一)文化的传递历数古今,实属闻名的当是丝绸之路。作为一条联系中西方文化的纽带,它曾经承载了许许多多中华儿女的梦想—是对广阔天地的向往,是对别国文化的憧憬,是对文化复兴的期盼。文化经济的交融给予了中国文化新的生机,新的前景。让还沉浸在四书五经六艺中的拳拳学子体会西方的人文气息,让还只懂得之乎者也的古板文人感受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为今后的中国走向国际,走向世界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中西文化的结合,让身处各地的人们在学习本国文化的同时,拥有了一个走向世界,感受万物的机会,并享有了一个比现在所拥有的更加深厚,更加精彩的精神领域。

(二)人与自然的交流面对万物生灵,人们总以“我与天公试比高”的姿态,以灵长类动物自居。认为我们自己无时无刻不在征服自然。殊不知万物皆是相对的,你在试图改变对方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的被对方所改变。正视自然,会发现,自然和人类在数万年的生存与共的变化中,互相融合。就像我们离不开自然,自然也需要人类的维护。我们若以大肆挥霍资源,不遗余力的为自身谋取利益,那自然也会以同样的方式,毫不费力的将人类几千年的文明积淀毁于一旦。我们若是以适于自然生长延续的行动去适应自然,那自然也会以适于人类生活的形态与现代化生活融合。这便是自然与人类的融合,一朝一夕间,一分一秒内,无处不在。

(三)梦想与现实的结合命运本多舛,时运常不济。生活有太多不如意。梦想与现实终究有着距离。如何背对那些渐多渐旺的尘气俗气,默默祈愿,曾经的那些梦想会在时光的某个停歇处,或是多年之后,心灵的某个褶皱里,随着缅怀的浪潮,喷涌而出,不会在现实的压力,禁锢之下失去年少时汹涌的梦想与激情。把握现实与梦想,正视现实的不易,也不抛弃手中紧握的梦想,让两者互相融合,梦想总有一天会成为现实。所以,不要在理想和现实之间空徘徊,也不要屈于现世的种种,无论命运多么晦暗,无论人生有多少次颠踬,记得那个掌握现实和梦想的机遇就握在自己手里。

动则有致风生云起,静则坚如山石。让本该融合的融合,让本该坚守的坚守,命运就会是一幅长卷,虽不是文人的酬醡,却也是一卷珍贵的人间情谊,惘然情味,萦绕心间。

融合的作文8

融合,顾名思意就是将原来分离的事物合二为一转化为一种新的事物,其后从而让新事物发挥它的优越性,它可以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每个领域,使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走得更好更远。在平日的社会教育中融合往往是关键,三四十年前,北大清华等高等学府中农村学生的比例占了近70%,因为他们的吃苦耐劳,并不养尊处优的个性,使他们完全能有同等的受教育机会,近年的比例已降至10%,归根究底是他们无法融入城市的生活,尽管政府已出台相关措施但却没有找到症结所在。城里的学校新制定了一条校规:贫困的农村孩子可以免费使用“特困生免费自行车”,上面有醒目的橙色条形码,让别人都能知道你“特困”,果然无人来借。他们缺少的不是物质一种,更多的是一种使他们融入城市生活的力量,那可以是人文关怀,是心理疏导,弄几辆特困自行车就能将他们融合于城市生活吗?

当务之急是减小城乡差距,使两者共同发展,有了这样的“融合”,中国才能有更多的优秀人才。中国的一国两制,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构想,是我以为是最完美的“融合”。将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向港澳的资本主义制度紧密相融,留其精华,剔其糟粕,才能一方面推动大陆的对外开放,另一方面使港澳台占更加繁荣、稳定。使两岸的文化紧密相融,就好比留下了澳门70%的赌场,暂不论赌场是好是坏,它是澳门收入来源的80%,我们能作为中央领导政权将其全部废除吗?当然不,我们应学会融合,将对事物发展有利的一部分留下,即便是赌场都有它可以被留下的理由,更不用说我们两岸的传统文化了。事实证明,只有这样的融合,才是对中国最有利的。当今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升,最开始是源于他国对我国的尊敬。周恩来逝世时许多国家领导人都命令应为总理降半旗,他所获得的.尊敬是源于他的一句“求同存异”,他倡导和平共处,世界共同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人民更应友好,取长补短,相互融合,世界人民都才能幸福。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中说到面对之前主人留下来的大房子,徘徊不敢进入的,全部占为己有的,都是昏蛋,我们应当将其中的烟枪烟杆取一部分拿到药店作为药材使用,另一部分就在博物馆警戒后人,姨太太则一眼也别看。这就告诉人们要学会占有、挑选。而这也是“融合”的最根本原则。将好的融合,不好的扬弃,才是真理。大到国家,小到家庭,只有接受融合,才能进步。

融合的作文9

改朝换代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过程,有牧野之战建立的西周;有战败群雄,商鞅变法建立大一统的秦朝;也有农民揭竿起义,建立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明朝,而在这样巨大的变迁中,唯一不变的是无尽的融合;是超越时间、空间,一刻不停又瞬息万变的融合,它渗透在方方面面,亦成为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宗教,是人灵魂的信仰,自三世纪开始向世界传播的佛教却使不同地区的人拥有了同一个信仰,不论是在缅甸、泰国亦或云南、越南,我们都能听到“菩萨保佑”、“佛祖显灵”等祈福话语。因为宗教信仰的相同,因为世界融合的脚步,人与人被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商贸,是一个国家强盛的象征,自西汉张骞开辟丝绸之路,将中国的丝、茶、瓷与西方的珍珠玉石作交换,东西方贸易的往来便拉开了序幕。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的机遇和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商贸的融合愈发娴熟,现代中外合资企业的'蓬勃发展正向我们昭示了融合“一刻不停”的时代特征。

文化风俗乃一个国家立国之根本,唐时贞观开元,遣唐使络绎不绝,他国使者学习东方风俗,吸收东方文化,使中国几千年积淀的博大精深的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崛起与兴盛,这样的文化融合直至今日仍在继续:“沪台夏令营”、“欧洲游学”等活动,在如今的社会中十分普遍,认识新朋友的同时,更加强了中西方文化的相互认识与融合,加快了世界前进的步伐。

科技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标志,融合在这其中也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明朝外国传教士利玛窦与中国官员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拉开了西学东渐的序幕,到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自强”,练兵制器,富国强兵,融合使一个国家用创新造就了整个世界的进步,不论在工业革命中发明的电、光、蒸汽,都成为了国家科技的福音。

商贸科技在进步,文化风俗在发展,人类由在黑暗中摸索到在电与光中遨游,融合见证了这一切;人们由马车出游的舟车劳顿到汽车飞机旅行的便捷舒适,融合促成了这一切;学生由生硬难懂的应试八股到学贯中西的自主学习,融合成就了这一切。

世界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融合毋庸置疑地成为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不论宗教、商贸、文化、科技,融合都深深的在他们的身上烙上了自己的印记。

世界变小了,人们变亲近了,融合却一成不变但又瞬息万变着,从未停息。

融合的作文10

丝竹管弦,奏出婉转悠扬的乐音;苏堤春晓,掩映着平静素美的山色。这便是昔日的江南,朴素却有着能弥漫一生的寂静美感,千百年来静静地绽放。

与之相邻的古镇,平日里热闹祥和,商铺旗帜高悬,叫卖声此起彼伏;雨天里便忽的静了下来,街头巷尾,唯余滴答雨声清脆回响,落于湖面泛起圈圈涟漪。

而今,当我怀着百年前的幻想再次踏上这片土地,却发现眼之所见早已并非是当初想象里的模样。——四月的江南,游人如织,湖边停靠着数艘装了引擎的木船,船上花样繁复的木窗一如往昔;街旁一辆辆电动三轮车或观光车静静地守候;夜晚时分霓虹灯闪烁,照亮了林间指路的木牌。古镇的商铺装上了灯牌,黑暗中依旧明亮。

当隋唐的古典繁华遇上如今的现代与流行,融合成为一种全新的风景,兼具古韵与时尚,同时赋予旧景新的内涵。

“被暮色浸染成金色的大地上,低头食草的牛羊们的脊背驼起宁静的黄昏。”曾几何时,苍茫荒芜的大漠风光,简单平和的放牧生活,是大多数人对西北之地的印象。然而现今,公路铁路绵延千里,纵横交错,原本是与世隔绝的荒芜之地,而今却与外界无异,两三层的楼房渐渐取代了随水草而筑的蒙古包,绿草被食尽的草原重新萌发出生机。

中华,昔日的千年古国,历经了岁月的磨难与时光的洗涤,与现代相融,呈现出全新的景象。

中世纪西欧寂寞的木制阁楼里,木纹华丽的旧书桌上,鹅毛笔触纸沙沙作响,留下一行行绝美的诗句。

而今,中世纪时期的旧式教堂前,聚集了自世界各地慕名前来观赏的游客,闪光灯不停闪烁;教堂里的一切为现代科技所修补并保存至今,窗框上镶嵌着的彩色玻璃反射着柔和的光线;柱子旁安静的席地而坐的画者,在画板上一笔笔描绘着眼前的景色。

当西欧的`古典笼罩上现代的光环,所有的一切仿佛被赋予了不一样的神韵。虽不如百年前那般古朴静谧,却依旧作为安宁的一角,存在于高楼林立的城市。

当如花朵般繁复的圆体字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之时,所有人都以为,它会像同时代的其他物件一样,作为那个时代特有的印记却消失在如今。然而,在经历漫长的岁月之后,它又出现在卡片、广告,乃至书信之中,以完全不同于彼时的姿态,诉说着有关中世纪那些古老而久远的传说。

西欧,以中世纪的古典与如今的现代而闻名的一方土地,将二者相融,展现给世界一个崭新的西欧。

城市无时无刻不在发展,而古典,亦不可摒弃。我们需要现代的繁华,一如古典的不可缺失,前者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而后者,则是时代留给我们的记忆。唯有将现代与古典以完美而和谐的方式相融合,方能创造出优雅与时尚并存的城市,谱写出轻快而婉转的乐章。

融合的作文11

两颗水珠,彼此靠近,一经触碰便成为了一体,再难以分离——融合最初的,也是最纯粹的体现,就这么悄声无息地存在于世间。在这样平静而又平常的表象之下,融合,作为一条自然规则,有着不为人知的力量。

或许是生于这样的自然之中,人类,作为自然之子之一,有着使用并且向往融合的本能。从最初的人类将纷繁的金属炼成瑰丽的青铜,到资本主义引导的经济全球化;从大航海时代之前各地区文明之交汇,到大航海时代之后全球贸易、信息的大爆发,一切都本能地一步步向融合迈去。

所有纷繁的物质融合,构成了这个世界;而一切无形之物的融合,则成就了人类的发展史。自从人类降生于这个世界,就被赋予了两颗种子;而人类今后的发展,则与它们的萌芽与融合密不可分。

第一颗种子,我们称之为情感。人生来有情,而每个个体的情感又是如此不同——时而热烈,时而冷漠;时而开放,时而闭塞……千变万化,层出不穷。而正是这种各异的情感,将我们这个种群紧密联结在一起,难以分离。

水滴的融合,需要触碰;而感情的融合,我们称它是——爱。

这种融合,可以跨越许多阻碍,不论是地域,甚至于种族。大爱,这种神奇的融合,将人与人连在一起,同悲同喜,患难与共;将人与动物连在一起,生活在同一星球,相互保护;将人类与植物连在一起,它为我们提供生命的`宝贵养料,我们去栽培爱护它们。

另一颗种子,我们称之为思想。思想的存在,让我们走上了物种的顶峰;思想的融合,则让我们发展。

其实,思想的融合并非易事,往往需要通过觉醒来完成。正如100年前的那次辉宏革命——那时闭塞的中国好比什么都吃不进的硬石头,但因有了那些志士的觉醒,使得各式伟大思想跨越了国界,跨越了迂腐与传统,植入、融合,不可磨灭。而有时,思想则由共鸣而融合。书本中的文字若缺了那珍贵的共鸣,既可能永远也进不了我们的思想中,那么前人的思想与我们间断,我们的思想也自然无法传递下去——这样的人类,应是早该灭亡了——但由于思想的融合,我们存活了下来,并且活得光荣。

最终,这两颗萌芽并且茂盛了的种子的枝叶交融在了一起,从现今望去,已然是青葱一片而不分彼此了。而正是这样的融合,本能而亘古不变的,成就了“相互矛盾却又高度统一的,人类的容颜”,让人类这个奇迹存在下去。

融合的作文12

“民族大融合”“世界大融合”对我们来说并不是陌生的字眼,从小的历史书上有,语文书上有,政治书上也有,对于“融合”,我们是再熟悉不过了:某某东西融合了各处的精华。“融合”看似已经渗透到了生活中的角角落落,凡是一提到融合,我们便会联想到“多种特色”“兼具”等等,但我们应该了解,融合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也不是“取其长处,避其惰端”的取长补短,融合是一个不易掌握的复杂变化。

中国历史上就有过多次“民族大融合”,北魏孝文帝时期,湖人占领中原,中原地区的汉人自然是对其鄙夷不易,但事实已成定局,为了避免人民内部矛盾日益激烈,孝文帝想到了“融合”。他带领文武百官穿起了汉人的.服饰,学起了“孔孟之道”,汉人也开始借鉴胡人的生活习惯,渐渐地,小马扎取代了席地而坐,胡人的食物也开始出现在汉人的餐桌上。这是一次成功的融合,因为这次融合使一个国家得到了安定的发展。

同样也是少数民主占领中原,清朝的统治者的“融合”就让人唏嘘不已了。一开始,他们强硬地推行“剃发令”,一纸“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激起了本来就排斥外来入侵者的汉人多大的愤怒!这种强硬的融合的后果只能是使两个民族的矛盾愈演愈烈。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本应在马背上长大的八旗子弟也学起了汉人书生的样子,但他们是贵族,他们有世袭的官位,因此他们不需要努力考个功名。也正因如此,他们就成为了骑不得快马,拉不开强弓的满族公子哥儿。斗转星移,经过两百多年的失去本性的融合,一个偌大的清王朝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土崩瓦解。

由此可见“融合”谈何容易?既不能通过强硬的手段一面适得其反,又不能失去自我。没有一把标尺可以去衡量。以美国为例,当年的欧洲殖民者在美洲大陆的大肆掠夺与血腥屠杀是不争的事实,而后来的黑奴买卖更好四人类历史上黑暗的一页,尽管有了《解放黑奴宣言》,尽管种种法律相关条例规定不应有种族歧视,尽管马丁路德金人人敬仰,尽管美国有了个黑人总统,凡此种种,尽管有了这些融合,但种族歧视仍然是一个美国严重的社会问题。这就是融合,对于产生问题和冲突逃不开,躲不掉。

然而融合仍是一项必须进行的过程,面对不同地区的差异,我们应该接受,那是他们骄傲的文化;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地区发展的差异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民族大融合,城乡携手发展“势在必行”。融。融为一体;合不仅是合众,更要合适。在融合中,我们要注意方法,也不要失去自我,更要坚持到底。

融合的作文13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古人以睿智的目光看透了万物互相包容的道理,更昭示了当今社会的特质——融合。随着现代化的高歌猛进,融合已成为一个国家、一片区域、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所必不可少的要素。

融合能让人取长不短。北魏时期,孝文帝决意通过改革来富国强兵,自上而下开始改姓氏、着汉服、习儒家文化,并颁布了一系列政策要求民众学习汉族文化。果然,民族融合给北魏带来许多益处,而孝文帝的举措历来被推崇为明君的典范。每个民族都有其优劣性,中华民族的炎黄之孙勤劳踏实,德意志民族严谨慎思,法兰西民族热情奔放……这些无一不是良好的美德,我们在融合的过程中将其嫁接到自己的土壤中,必定会长出枝繁叶茂的大树,在风雨中岿然不到。

融合能让人内心丰富,从个人的角度而言,“交换一个苹果,每个人手里还是一个苹果;交换一种思想,每个人就拥有两种思想。”与人沟通,在盈盈烛火中倾心长谈,不觉夜已深。因为思想的海洋如此深不可测,每个人拾取得贝壳也不尽相同,与其独自欣赏,不如拿出来,与朋友的放在一起,看到的就会是更多更美的贝壳。不只思想可以融合,见闻、感悟、艺术都是能从外界信息中获取的。一个人的心胸、气度便是这样培养出来的。冯友兰先生回忆起初见蔡元培先生的.情形,说从他身上感受到一种光风霁月的气象,大抵就是一种海纳百川的胸襟吧。

融合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违反趋势必遭欺凌。清末朝廷的闭关锁国便是最好的例子。当洋人的大炮、**以破竹之势打开旧中国社会的大门时,有识之士终于奋起反抗,“师夷长技以制夷”,只有先学到敌人的技术,才有资本去克制他们。融合的作用可见一斑。

当然,融合并不是指把白绢丢到染缸里去浸染,而是在素色绢布上点缀几笔以美化本身。一味地照搬他人,只会导致画虎不成反类犬。《围城》中写裁缝仿制西服,“在长褂上钉一排无用的钮扣”,可真是贻笑大方。上海的海派文化,以融合多国文化风俗见长,但又保持了一部分原汁原味的本土文化,使海派文化成为标新立异的代表。由此可见,我们追求的是你“西化”而非“同化”。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古人或许因为距离、交通的限制而无法靠近。但如今的我们已不会被这些客观因素约束,所需要的,只是心灵的接纳。敞开心扉,拥抱世界,终将发现这是一个多么绚丽的万花筒。

融合的作文14

如果父爱是温暖的阳光,那么母爱就是清澈的水源;如果说父爱是一种关怀。那么母爱就是一种滋养。只有当父爱和母爱融合在一起时,我相信那才是孩子真正的幸福。

父母要离婚了对于我而言,这简直是个晴天霹雳。房门紧闭,空气似乎凝固了。一张惨白的纸,再一支黑得仿佛无法透过一丝光线的水笔。我看到那支水笔在白纸上跃动着,跳着悲伤的独舞,随之而来的一行行正楷字迹,字字都刺在我的心。那是张离婚协议书。

从此父母便正式分居了。母亲在城市的另一角落租借了一套廉价的房子,”你放心。尽管我和你父亲离婚了,但你依然能同时得到一份父爱,和一份母爱我依然爱你的。”母亲这样和我说。这是他们因吵了几星期的架而离婚前,她说的最后一句话。家里只有我和父亲,每天放学后,依旧做作业的做作业,写资料的写资料,偶尔周末我会去找母亲谈心,一切看似照常,但却有种度日如年的感觉。

终于,有一天晚上,我又想去找母亲,于是做完作业后便骑着一辆单车母亲在我十二岁生日时送我的,半夜里偷偷骑到母亲的住处,不料,半路上下起倾盆大雨。我感觉得到每一滴雨点重重地打在自己的外套上,那是件父亲在去年冬天买给我的外套,”很能御寒的。”然而无情的雨依然执著地往我身体上打,在经过一个水坑时,轮胎与地面在一瞬间失去了仅剩下的一点摩擦力,翻了车。头好痛,身体酸酸的,没有一点力气,感觉身体内的脏器在打闹醒来时,我躺在医院的床上。隐隐约约看到了母亲,她似乎一脸焦急地望着我,那是一张黄黄的瘦瘦的憔悴的脸孔,额头上又多刻了几道深深的皱痕,仿佛刻在我的心上,隐隐地作痛。我看到在一旁心急如焚的父亲,他的手紧紧抓着床边的栏杆。我却宁可这一刻长一些,再长一些。我的`视野里又同时出现了父母二人,我的心也似乎同时受到了两种亲情的润泽,那是父爱与母爱啊。我能感觉到这两种亲情的爱融合在一起,心里暖暖的。但随之而来的是一种莫名的恐慌。我在怕什么?难道是怕父母马上又要分开吗?好不容易融合在一起的爱,难道又要被残忍地割开吗?

空气中突然弥漫了一股刺鼻的油墨味,我又看到了那张白纸黑字的离婚协议书,正楷的”离婚”二字赫然立在纸上,格外刺眼。接下来所发生的这一幕,父亲将离婚协议书举到半空,撕成一条,一条,然后再对折,彻底撕了个粉碎我的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充斥了全身。父亲走到母亲身边,向母亲真挚地道了歉。其实那张离婚协议书一直保留在父亲身边,从未被带进那冰冷的法院。热泪中,感受到了父亲母亲对我真正的爱,我知道,那是爱的融合,是人世间最纯洁最无私的亲情。

父母又住回了一起,我知道,那不只是家的融合,同时也是父爱与母爱的融合,是我真正的幸福。

融合的作文15

融合,在理想的状态下,应是一种平等的关系,不是一方强势压迫另一方;应是一种和谐的关系,不是两块不搭配的拼图被硬生生碰到一起,依旧界线分明,各自为政。这种理想的状态,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上并不多见,然而一旦出现,它一定会被浓墨重彩地写进历史教科书,被无比张扬地挂在一个民族的嘴边。在任何时候想起它,胸中便荡漾起一股豪气,连通大地而又直上云霄。

回顾人类的发展,就是一个融合的过程。自从“地理大发现”开始,人类逐渐从以自我为中心的愚钝中张开眼睛。而这过程却是血雨腥风:压迫、奴役、殖民……这个融合有主被动之分。被动者往往是面对满目疮痍,无比痛心地承认主动方的先进,继而开始磕磕绊绊的自我改变以求融合的过程。这样的融合,抛却客观进步性,总显得无奈而迷惘。这样的融合,一定不属于一个蒸蒸日上的时代,而属于一个江河日下、内忧外患的时代。

那是“东方的大梦没法子不醒了”的时代,是坚船利炮面对刀枪剑戟的时代,是谈判桌上没有发言权的`时代,是拖着长辫子的老臣沉重写下“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时代。中国人唾弃那个时代,感慨那个时代,恨不得所有的历史都是那个给予我们用之不竭的资本的唐代——理想的融合,不谦卑,不自负,不侵略,不被侵略。然而,从那以后,中国人似乎只记住那时引领时界潮流的大气带来的梦幻般的满足感,却忘记了真正缔造那个融合的盛世的东西。

在我看来,唐人创造了最辉煌、最值得中国人骄傲的融合。有理想的融合,必先有积淀——这是融合的资本,继而有眼光,有胸襟,有前进的意识——这是融化自身的资本并与另一方合为整体的关键。难道清人没有资本?不是。使康亁盛世不能与贞观、开元相提并论的正是他们的眼光、胸襟、前进的意识——其实,这仅仅是融合的关键吗?不,它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关键。

而如今呢?我们一直抱怨我们的国家“抄袭”之风盛行,在许多领域,尤其是需要高技术的电子工业,与发达国家相距甚远。在这个全球一体化的时代,融合已从表面的拼杀变成了暗战。融合从表面上看,似乎并不与国家兴替休戚相关。如今,谁主导理想的融合,谁就主导未来人类的发展方向。只求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苟且偷生的,只求为发达国家承担“工厂”责任的人,永远无法成为融合的领导者。看那些如今人人追捧的产品,或是科学与艺术的融合,或是古典与现代的融合,或是时尚与绿色的融合……我们无限仰慕之情对它们和它们的设计者顶礼膜拜,注视着它们以不可阻挡之势渗透进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实,我们又成了融合的被动方。

一千多年过去了,我们还在念念不忘唐人的骄傲,这尤其值得好好思量。与其如此,不如将眼光放远,将胸襟放大,将脚步放开,也许,我们还能再续唐人的辉煌。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