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安即是归处》读后感

广博集 人气:1.88W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心安即是归处》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心安即是归处》读后感

《心安即是归处》读后感1

蒲扇微风,夏日悠长;择一安静午后,沏一盏清茗,静静开启我的阅读时光。

案头这本《心安即是归处》,如夏日里一剂清心良药,惹我一读再读,以致渐渐心静、渐渐清凉。

《心安即是归处》是季羡林老先生耄耋之年的随笔之作,从人生的意义到读书、处世、行走、当下、孤独、生死,质朴、温暖的文字始终向世人诠释一个理念——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自在即是生命之意义,心安便是人生之归途。我喜欢先生的文字,于平凡中抚慰人心,直击心灵,帮助我们寻找到从何处来往何处去的生命路径。

漫漫人生路,何谓心安?心无挂碍,内心安静释然,轻松愉快,即是心安。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言:“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假使你觉得快活,并非全因为澡洗得干净,花开得好,或者菜合你口味,主要因为你心上没有挂碍,内心安定。”又如白居易诗中写的:“扬鞭簇车马,挥手辞亲故。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

以前人一日三餐能吃饱就足矣。现如今,我们的生活节奏加快,而且方方面面、五颜六色的诱惑无处不在。我们不妨偶尔停一停匆忙的脚步,照照镜子,看看自己;或者给疲惫的身心放个假,听首轻松的音乐、吃顿可口的饭菜;或者读一本经典好书,享受自律、知足带来的通透和释然。

上个月,为了让小女儿豆豆就近读小学,我们便利用周末时间举家从城区一处老房子,搬到七八里地之外的另一处老房子,没有电梯,楼上楼下来来回回全靠双腿。我没有请搬家公司,而是自己带着两个孩子“蚂蚁”式佛系搬运,累了坐在楼梯上歇歇,吃点零食喝口水,和孩子们嬉闹一会,接着搬。过往的`邻居们很是纳闷,搬家是件让人头皮发麻的事,怎么你能如此轻松?其实在我看来,搬一次家,一处老房子可以布置得温馨、干净,孩子们有个好的学习环境,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有什么累的?每次到外地出差,我总要给豆豆带件富有当地特色的小礼物,豆豆也总是笑靥如花,“谢谢妈妈,谢谢妈妈的礼物!”那一刻,我全然忘却了舟车之劳,淡淡幸福感长成心头绿色的芽。

古人云:囊有钱,仓有米,腹有诗书,便是山中宰相;身无病,心无忧,门无债主,可谓地上神仙。我们生逢盛世当不负盛世,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应像季老一样,通透、朴实、淡然、感恩、知足。

感恩生热爱,自律多自在;知足则心安,心安即归处。

《心安即是归处》读后感2

“为”,就塁“做”。应该做的事,必须去做,这就是“有为”。不应该做的事必不能做,这就是“有不为”。

在这里,关键是“应该”二字。什么叫“应该”呢?这有点像仁义的“义”字。韩愈给“义”字下的定义是“行而宜之之谓义”。“义”就是“宜”,而“宜”就是“合适”,也就是“应该”,但问题仍然没有解决。要想从哲学上,从伦理学上,说清楚这个问题,恐怕要写上一篇长篇论文,甚至一部大书。我没有这个能力,也认为根本无此必要。我觉得,只要诉诸一般人都能够有的良知良能,就能分辨清是非善恶了,就能知道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了。

中国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可见善恶是有大小之别的,应该不应该也是有大小之别的,并不是都在一个水平上。什么叫大,什么叫小呢?这里也用不着烦琐的论证,只须动一动脑筋,睁开眼睛看一看社会,也就够了。

小恶、小善,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见,比如,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和病人让座,能让,算是小善;不能让,也只能算是小恶,够不上大逆不道。然而,从那些一看到有老人或病人上车就立即装出闭目养神的样子的人身上,不也能由小见大看出了社会道德的水平吗?至于大善大恶,目前社会中也可以看到,但在历史上却看得更清楚。比如宋代的`文天祥。他为元军所虏,如果他想活下去,屈膝投敌就行了,不但能活,而且还能有大官做,最多是在身后被列入《贰臣传》,“身后是非谁買得”,管那么多干吗呀。

然而他却高赋《正气歌》,从容就义,留下英名万古传,至今还在激励着我们的爱国热情。

通过上面举的一个小恶的例子和一个大善的例子,我们大概对大小善和大小恶能够得到一个笼统的概念了。凡是对国家有利,对人民有利,对人类发展前途有利的事情就是大善,反之就是大恶。凡是对处理人际关系有利,对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有利的事情可以称之为小善,反之就是小恶。大小之间有时难以区别,这只不过是一个大体的轮廓而已。

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但是,一旦得逞,尝到甜头,又没被人发现,于是胆子越来越大,终至于一发而不可收拾,最后受到法律的制裁,悔之晚矣。也有个别的识时务者,迷途知返,就是所谓浪子回头者,然而难矣哉!

我的希望很简单,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有为有不为。一旦“为”错了,就毅然回头。